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枣庄发布

“文化润心·枣城有戏”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4-11-27
分享到:

11月2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润心·枣城有戏”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赵爱云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贺飞蛟 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

王炜燕 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今年以来,全市文旅系统紧紧围绕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丰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打造“文化润心·枣城有戏”文化品牌,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切实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下面,我就有关情况进行集中发布。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持续提升服务效能。

今年以来,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繁荣公共文化事业。枣庄市博物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组织开展全市镇街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我市获评特级站25家、一级站26家、二级站14家。加强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做到应开即开,错时延时开放,提升服务质量,切实发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镇(街道)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便民服务作用。5月1日-10月7日,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全部延时开放至晚7点。组织开展2024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开展“乡村阅读行”阅读推广、艺术普及进机关、“联百校 润童心——课桌上的博物馆”等特色活动。在做好延时开放的同时,开展公益培训、夜游博物馆等夜场服务,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努力打造15分钟高品质文化生活服务圈,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有图书馆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有图书阅览室,城市书房、乡村礼堂、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了群众阅读休闲好去处。

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文化服务供给

持续打造“文化润心·枣城有戏”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今年以来,结合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冬春文化惠民季、四季村晚、龙狮争霸赛、戏曲进乡村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9000余场次。成功举办枣庄市第九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读书朗诵大赛、庄户剧团展演、群众合唱展演、广场舞展演、“枣城有戏 百团汇演”、非遗展示展演、声乐大赛、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闭幕式等十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线下活动和线上直播相结合,指动枣庄、山东公共文化云等进行直播,线上参与群众300余万人次。打造“枣城有戏· 四季村晚”文化活动品牌,峄城榴园镇入选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冠世榴园 榴光峄彩”2024年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展演活动在榴园镇北孙庄举行。高效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完成戏曲进乡村2000余场次,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大戏。

三、加强文化艺术创作,打造群众文艺精品。

组织开展全市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和优秀小型戏曲剧本征集,推荐优秀作品在全国全省展演中荣获多项大奖。鲁南软弓京胡组合成功入选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小型现代戏曲剧目《赴约》荣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小型剧(节)目”奖。曲艺类山东快书《带上老公自驾游》入选2024年度全省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柳琴戏《夫子行》荣获2024年度全省孔子主题小戏小剧创演活动一等奖。《幸福的生活赛枣甜》荣获2024年山东省广场舞展演二等奖。枣庄媛梦室内合唱团荣获2024年山东省合唱展演二等奖。《弄拙成巧》、《滚灯》、《工匠小鲁班》、《赴约》等8部柳琴戏入选“金声玉振”中外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演出季活动。枣庄市艺术剧院演出团、枣庄市文化馆群星舞蹈团、滕州市柳琴剧团、山亭区醒狮艺术团、金色时光艺术团、峄城区红石榴艺术团、台儿庄区君仁艺术团7支优秀群众文艺团队荣获山东省“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团队。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完善非遗传承体系建设。组织参加了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枣相见·榴美好”文旅推介暨非遗展示——枣庄周活动在济南成功举办。在全市开展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审工作。推荐我市31个市级非遗项目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柳琴戏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举办“传承多彩非遗·共享美好生活”特色系列展、“山东手造·非遗工坊线上展”、“黄河大集·非遗年货节”等主题活动215场次。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30余场次,特色非遗项目走进枣庄学院、枣庄四十一中、东湖小学等校园。发展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研修班来我市开展非遗现场教学活动。全力打造“山东手造·匠心枣庄”品牌。今缘春酒传统酿制技艺非遗工坊等40家非遗工坊(企业)获评枣庄市第三批“山东手造·匠心枣庄”市级非遗工坊。枣庄泥塑荣获“黄河流韵 非遗幻彩”2024年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转化推广奖。大力发展“非遗+旅游”,选取柳琴戏等优秀非遗项目入驻景区,打造沉浸式演出项目。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印发了《关于成立枣庄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机制的通知》,举办了枣庄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文物考古工作实现重大历史突破,黄安遗址的发现将枣庄市的历史由原来的7300年前提前到了8000年左右。滕州市羊庄镇庄里村等7个村入选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台儿庄大战旧址、山亭区抱犊崮八路军115师纪念园等入选“文润海岱 游读齐鲁”山东省十大文物主题游径线路。



答记者问





大众日报记者:

今年枣庄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开展了哪些活动?


贺飞蛟今年以来,全市文旅系统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璀璨光彩。一是加强非遗宣传。2024年非遗宣传月和传统节假日期间,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传承多彩非遗 共享美好生活”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各区(市)驻地及主要镇街举办了“传承多彩非遗·共享美好生活”特色系列展、“山东手造·非遗工坊线上展”、“黄河大集·非遗年货节”等主题活动,共计215场次。庄户剧团展演、民间游艺闹新春等演出活动120余场,“非遗+演艺”的形式营造浓厚节日氛围。二是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组织我市特色非遗项目,在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枣庄四十一中、文化路小学、东湖小学等院校举办了50余场形式丰富的综合展示宣传活动,积极拓宽柳琴戏非遗传承人培养渠道,努力破解非遗传承后继乏人难题。《柳琴戏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组织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统手工蚕丝制作技艺、枣庄民间缝绣等非遗项目参加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山东展区的展示展演活动。在济南举办“枣相见·榴美好”文旅推介暨非遗展示-“枣庄周”主题活动,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成全省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现场会“山东手造·匠心枣庄”民俗文化展和“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会”民俗文化展示展演活动。《非遗文旅产业示范园助力乡村振兴》获评首批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30余项重点非遗项目及相关图文资料编入《淮海非遗》丛书,提升我市非遗项目在淮海区域内的知名度。推荐枣庄非遗特色项目参加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山东非遗手造精品展。三是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山东手造·匠心枣庄”品牌,以实施“非遗+”工程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认定公布枣庄市第三批“山东手造·匠心枣庄”市级非遗工坊40个,大力开展“非遗+研学旅游”,鼓励引导将非遗工坊纳入研学旅游线路。创排非遗特色演艺项目。举办“遇见匠心·柳琴戏”等特色非遗演艺活动,升级《万家招婿》等特色民俗互动演艺,打造“可观演、可互动、可传播、可吃、可购”的多元化沉浸式文化演艺新空间。

下一步,我市还将持续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乡村、非遗进军营等展示展演活动,增进广大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更好地促进我市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大众网记者:

今年枣庄市“一村一年一场戏”工作是怎样开展的,都有哪些举措?


贺飞蛟2024年,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探索文化惠民新路径,大力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全市2220个行政村居实现送戏下乡演出全覆盖。

一、加大文化惠民宣传力度。

利用村级广播大喇叭、微信群、视频号、抖音号等媒体平台将文化惠民宣传贯穿在每场送戏下乡活动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吸引更多群众观看。利用现场回访,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活动开展意见建议,提高群众对文化活动的体验感。

二、丰富文化惠民的形式和内容。

做好演出结合文章。将“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与节庆活动相结合,与“黄河大集”、小戏小剧展演活动、以及百姓大舞台相结合,与非遗艺术进校园、非遗展演展示相结合,综合展示戏曲之美、文化之美,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开展“移风易俗”题材小戏小剧创作展演获奖作品巡演活动,展现了新时代农村的新风貌和新气象。推动艺术精品创作。结合时代元素,创作编排了柳琴小戏《这厢有礼》《弄拙成巧》《夫子行》等一批反映新时代新风尚的优秀文艺节目,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真正将文化惠民、服务百姓落到实处。

三、加强基层艺术人才的培育。

扶持戏曲团队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免费为村民开展戏曲、舞蹈、音乐等方面培训,为广大农村留下一批批永不撤离的文化“轻骑兵”。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通过送戏下乡工程,努力培育基层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在惠民演出过程中,组织专业演出队伍与农村庄户剧团同台演出,培育一批乡村文化优秀队伍。




鲁网记者:

请问自今年以来,枣庄市文旅中心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方面做了哪些群众文化工作?


王炜燕:我市文旅事业发展中心分支机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场馆,常年坚持免费开放,不断完善文化设施,提升服务效能。五一至十一期间,场馆延时开放到晚7:00。中心及各分支机构持续打造“文化润心,枣城有戏”文化服务品牌,截至今年十月底,共举办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1808场,有力助推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

一、推进全民艺术普及,让群众文化幸福指数更高。

今年来,枣庄市文化馆积极投身到“文化惠民”活动中。一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围绕节庆节点组织开展了“冬春文化惠民服务下基层”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第二届“小群星奖”大赛,周末公益“市民影院”、第九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累计开展40余场,受益群众23万余人次。十一国庆期间在山东省文化馆开展了非遗文化枣庄周活动,我市承办了山东省文化馆长会议及全省青年歌手大赛和全省青年志愿服务大赛等省级活动。

二是认真开展公益文化推广培训。开展春季、秋季公益培训及暑期少儿公益培训,共举办声乐、舞蹈、书法、绘画、葫芦丝、民族鼓、太极拳、瑜伽、模特、曲艺等19门课程;开展艺术普及进机关活动,线上推出了26场文化慕课,全年累计培训课程1060余课时,培训人数28000余人。

三是不断拓宽文化传播渠道。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开展了67场艺术展播、126项“山东手造 匠心枣庄”系列宣传活动、46场“非遗”文化直播间、120期“文化枣知道”线上展播,服务线上群众43万余人次。开展枣庄“村晚”优秀获奖作品展演、非遗进校园、广场舞展演等文化活动270余场次,线上播放量达43万余人次。

二、着力全民阅读推广,让群众文化底蕴更厚。

市图书馆持续在全民阅读推广上发力,一是以读者服务为基石,提升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效能。对文献资源配置进行精细化调整,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献信息资源满足读者需求,通过政府公开招标 以及"你选书我买单--云采书"等方式,全年加工入藏图书9000余种、20000余册,征集地方文献200余册,订购报纸、杂志400余种。在持续做好免费开放的同时,实行错时、延时服务,法定节假日期间服务更优质,截止目前全年共接待读者26万余人次,文献外借 30余万册次。

二是纵横扩展全民阅读,提供多元文化滋养。阅读推广品牌日臻完善,每年的"两赛一会"(枣庄市第十届读书朗诵大赛、第七届少儿诗词诵读大赛、枣庄市第七届青少年读书故事会),“乡村阅读行”、“乐读绘本”、“小小图书管理员”、新春灯谜会等品牌活动影响更为深入人心;举办“诗文鲁南”系列公益讲座、枣庄市第二届族谱文化节等传统文化体验系列活动,"无障碍观影"助盲、盲文图书借阅等活动方便特殊群体。

三是数字阅读体验进一步深化拓展,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云图有声”、“上业百科”等特色主题数据库资源,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阅读方式和更为海量的阅读资源,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数已近3万人,网站浏览量超600万。在首届中国图书馆论坛暨2024年中国图书馆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会上,枣庄市图书馆被评为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五星图书馆”,进入“中国公共图书馆影响力总排行榜”百强 。

三、开展让文物活起来行动,让群众文博事业发展成果获得感更强。

市博物馆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出了多项便民举措。一是提供更为便捷的参观渠道。取消了入馆预约,可通过身份证、社保卡、线上线下登记等多种形式入馆参观,日常提供免费公益讲解和自助讲解服务,设置轮椅、母婴室等,丰富幼儿、老人和残疾人的便民服务,展现博物馆的人文关怀。

二是积极开展公益社会教育活动,组织课桌上的博物馆活动35场,开展社教活动59场,举办流动博物馆活动10场,开展“童讲枣庄”小小讲解员培训4期。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打响“联百校 润童心——课桌上的博物馆”“我们的节日”“童讲枣庄”等枣博教育品牌。

三是多地互联提升陈列展览水平。开放了《枣庄市历史文化基本陈列》《镜中历史》等4个常设陈列展览,举办《贴得人间喜气来——枣庄、晋江木版年画联展》《山东近现代历史文化展》等临时展览14场,与重庆、湖北、淮北对外交流展7场,推出12期《龙起中华——中国龙文化百馆联展》线上展览,微信公众号关注量总计达5.9万余人,切实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火起来,截至10月底,服务群众40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