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解读】市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关于《枣庄市城市住房保障管理办法》的解读

时间:2025-04-13
分享到:

近日,枣庄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枣庄市城市住房保障管理办法》(枣政发〔2025〕2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为了便于公众知晓、理解政策相关内容,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现邀请枣庄市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林林就有关内容进行解读。

林林:市民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市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林林。很高兴今天能与大家一起就枣庄市新出台的城市住房保障管理政策进行交流。

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频繁,住房需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大量新市民、青年人涌入城市就业创业,稳定且适配的住房成为其扎根城市的关键需求。部分本地中低收入家庭受房价上涨、经济转型等因素影响,住房困难问题也逐步突出。

在此背景下,枣庄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持续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号召,整合住房保障资源、规范管理流程、提升保障效率,依据《国务院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国发〔2023〕1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国办发〔2021〕22号)、《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建部令第11号)等上位法规,结合本市实际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状况及住房市场特点,历经多轮调研、论证与征求意见,精心编制本管理办法,构建全面、精准、可持续的住房保障制度框架,填补政策空白、完善地方住房保障法规体系,为解决各类住房困难群体居住问题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管理办法》的出台,在维护社会稳定、提升人才竞争、稳定房价预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层面:

一是社会公平基石。精准识别并保障住房困难家庭、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权益,缩小住房资源占有差距,避免社会阶层因住房问题进一步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不同群体对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城市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二是人才吸引磁石。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为青年人才提供过渡性住房解决方案,降低其生活成本与居住不确定性,提升城市对人才吸引力与竞争力,在区域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为城市产业升级、创新发展注入活力源泉,助力枣庄市经济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转型。

三是市场稳定调节器。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分流住房需求,缓解商品房市场供需矛盾,稳定房价预期,减少房地产市场非理性波动,促进住房市场供需平衡、健康有序发展,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外溢,保障宏观经济金融稳定。

那么,《管理办法》有哪些具体规定呢?

《管理办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住房保障的决策部署,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制度设计,来规范全市的住房保障管理工作。

一是在保障对象上,进行精细分类。公租房保障聚焦本市常住户口或有居住证且收入、住房、车辆条件达标的家庭,如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申请地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无自有产权住房或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平方米以下、机动车辆现值5万元以下(特定情况除外),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需缴纳社保满1年,部分单身居民符合条件可单独申请;保障性租赁住房面向本地就业、无自有产权住房群体,新就业无房职工毕业5年内可申请,依就业与住房需求特点精准定位保障人群,提升保障针对性。

二是在房源筹集上,进行多元协同。政府主导投资建设、配建、购买、租赁等多方式扩充房源,同时引导园区、企业利用政策支持参与建设运营,整合各方资源优势,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与效率,优化房源布局与配套设施,满足不同区域、群体住房需求,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建共享住房保障格局。

三是审核分配过程,公正透明。镇街初审、区(市)多部门联合审核构建严密资格审查体系,借助大数据共享与部门联动交叉验证信息,确保申请人资格真实有效;配租环节综合评分、随机摇号结合,兼顾家庭困难程度与申请顺序,特定困难群体优先配租,全程公开接受监督,保障住房资源分配公平公正、科学合理,提升政策公信力与社会认可度。

四是运营管理,突出长效规范。定期复核依保障对象经济、住房动态调整待遇,实现保障精准化、动态化;租金收支管理规范,政府投资住房“收支两条线”,企业自管住房保障维护资金充足;租赁双方严守规定,房屋使用、续租、信息公开、档案管理等环节制度健全,保障住房持续稳定供应与品质维护,推动住房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